最近更新 | 关注微信 | 手机版

网站首页 > 娱乐 > 电影 正文

好看的英国电影推荐

丢秀网 2023-05-17 电影

  自从"COOL"脱离了它的本意,并以“酷”的形式进入流行文化以来,这个字就充满了模棱两可的解释。它可以形容穿着、动作、表情这种外在表现,也可以是气质、能力和思想这样潜在抽象的东西。无论什么,只要无法形容,都能用“酷”来一语概括,被形容的人听到“酷”这个字,肯定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正是因为“酷”无法明辨、无法言说,所以它才被用得无法无天。可是,你想过酷与酷之间有多少不同么?你知道丹尼·鲍尔和盖·里奇都很酷,但他们的酷一样么?你知道皮尔斯·布鲁斯南和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007都很酷,但是他们的酷又有何不同?伊万·麦克格雷格、克里斯蒂安·贝尔和迈克尔·凯恩都在影片中演过“酷毙”的人,但这几个气场明显不同的演员为什么都能用酷来形容?

  当大银幕上的英伦腔成为了不少人的最爱,当黑色幽默、足球摇滚以及暴力血腥成为英国电影的关键词的时候,那些在我们脑海中留有深刻记忆的电影便不时浮现眼前:《发条橙》、《两杆大烟枪》、《天鹅绒金矿》、《猜火车》甚至是《哈利·波特》……它们都成为英伦风的最好代表。而英国佬自己所理解的“酷”,毕竟跟我们又有所不同,《Total Film》列出的这个榜单,可能会让你眼前一亮。

  2 《猜火车》 1996

  导演:丹尼·鲍尔

  酷点解析:这是一部能让你体会到过电和High一般感受的电影。吸毒的小混混、不明所以的人生和无法无天的生活,丹尼·鲍尔这个英国导演界的“造反头子”的的确确地发动了一场革命。只不过革命尚未成功,鲍尔仍需努力。伊万·麦克格雷格贡献了自己最完美的演出——相信我,他已经不能再好了。

  英国元素:1980年代脏兮兮的爱丁堡,便是真实的英格兰。

  如果美国人拍:如果美国人还有点自知之明,那么他们最好把外景地安排在爱丁堡,并给它起一个不三不四的叫做“爱丁伯格”的名字。

  1 《死人的鞋子》 2004

  导演:西恩·迈德斯

  酷点解析:面带微笑的复仇者,精心设计的陷阱和人性的灰色地带,这些永远是英国电影说不尽的话题。影片的酷在于哥哥复仇并不是夺人生命,而是虐人心灵。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让仇人活在崩溃中,比单单杀死他们要过瘾,也要酷得多。传奇的帕迪·康斯戴恩的杰出表演,也可冠以“酷”的头衔。

  英国元素:虽然我不想承认,但片中那些黑帮、毒贩和暴徒确确实实是英国的“黑色国粹”。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肯定会从一个精神错乱杀手的角度把影片搞得到处都是血浆,就好像是一个手术台或者是屠宰场。不信看看《燃烧》就知道了。

  4 《我与长指甲》 1987

  导演:布鲁斯·罗宾逊

  酷点解析:欢闹的场面、聪慧的台词、残酷的青春、大反差的风景——这一切都造就了《我与长指甲》中Cult的独特气质。可能这种拽拽的、悲凉的特质也是酷的一种。而且理查德·格兰特纯真、动人、自然的处女秀,令人留恋难忘。

  英国元素:那些风景、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都是英国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如果美国人拍:这个故事中的假期或许会发生在拉斯维加斯?难道主角在度完假之后还要“逃离拉斯维加斯”么?

  3 《四重人格》 1979

  导演:佛兰克·罗丹

  酷点解析:虽然改编自摇滚歌剧,虽然由The Who监制,但是《四重人格》并未因此而酷。这部电影的酷点在于绝世的镜头——那些拍摄于峭壁上的镜头、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生活状态、无政府主义还有The Who的摇滚乐和黑人的灵魂乐……

  英国元素:还用说么?从故事到精神,从外景地到音乐,都是英国制造。

  如果美国人拍:如果美国人要拍类似的电影,他们可能会用猫王的音乐。

  6 《发条橙子》 1971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酷点解析:也许在很多卫道士的眼中,这部电影根本不该被拍出来,但在影迷的眼中,这却是库布里克的杰作。影片的酷,来自于其中的毁灭、不顾一切和淫欲气质。通篇可见的情色镜头、无法无天的招摇架势、俯拾皆是的生殖器隐喻,还有库布里克不可一世的镜头语汇,都让这部电影酷毙了。

  英国元素: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的英国口音、黑暗的伦敦和英国式的怪腔调。

  如果美国人拍:应该说《死亡幻觉》剽窃了《发条橙子》。

  5 《月球》 2009

  导演:邓肯·琼斯

  酷点解析:虽然英式科幻片在新世纪里销声匿迹,但是大卫·鲍伊的儿子邓肯·琼斯却让我们看到了它并未绝迹。这部带着明显“科学妄想症”风格的影片几乎就是山姆·洛克威尔的独角戏,影片沉静而深邃,结尾所揭露的事实又让人难以下咽——也许这才是英式科幻片的酷点所在。

  英国元素:影片在谢珀顿摄影棚拍摄,这里曾经出品了大批优秀的英国电影。看在鲍伊的儿子这么有才华的面子上,我们就容忍山姆·洛克威尔的美国血统吧。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肯定要安排一场费时费工费钱的月球爆炸戏,然后让山姆·洛克威尔回家和家人团聚——好莱坞狗血的大团圆剧情又一次胜利了,不要给硬核科幻片任何机会。

  8 《天鹅绒金矿》 1998

  导演:托德·海因斯

  酷点解析:虽然一切都是化名,但一切又都是那么显而易见。除了华丽摇滚巨星的故事和他们的音乐,影片中最酷的就要数服装设计了。那种奢华、艳俗、妖艳和纯粹并举的气质,简直要羞煞死《沙漠妖姬》的服装设计。而且,伊万·麦克格雷格和乔纳森·莱斯·梅耶斯的表演又酷到无懈可击。

  英国元素:你能想象暴发户一样的美国人能有华丽摇滚这种前卫的东西么?或许北欧有几只乐队还能沾染点“华丽”的仙气,但是华丽摇滚这个玩意只能出现在英国的土地上——这段历史也太酷了。

  如果美国人拍:大门、涅槃就够老美拍电影折腾了,还要来拍什么华丽摇滚?还是别自不量力了。

  7 《第三人》 1949

  导演:卡罗尔·里德

  酷点解析:看一眼上面那张被引用到烂大街的剧照,然后你会告诉我这不是英国历史上最酷的电影之一么?不消说影片的故事——仅仅是那摄人心魄的摄影就足以让它进入我们的榜单。

  英国元素:黑色电影这个词来自法国评论界,但是英国人却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证明,黑色电影应该这么拍。

  如果美国人拍:即使美国人要拍它,也会找到奥逊·威尔斯做主演。

  10 《血光鬼影夺命刀》 1973

  导演:尼古拉斯·罗格

  酷点解析:这部电影选择了用稀奇古怪的叙事方式来拍摄一部恐怖片,说不清是导演的技痒使然还是刻意为之,反正带给人们的感觉是既奇特又奇怪。称得上发疯的剪辑、算得上癫狂的镜头,还有那些让人过目难忘的“隐喻”和“象征”,都让这部电影显得扑朔迷离。

  英国元素:唐纳德·萨瑟兰扮演的角色有着典型的英国人的性格。

  如果美国人拍:我们很希望看到穿红裙子的那个女人由泽尔妲·鲁宾斯坦(Zelda Rubinstein)来扮演。

  9 《热血警探》 2007

  导演:埃德加·赖特

  酷点解析:这部电影已经超过“酷”的范畴了,应该说它很“歇斯底里”。没错,就是这么一种近乎于病态的酷,造就了时时刻刻的惊喜。《僵尸肖恩》式的喜剧风格加上美国元素,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喜出望外。

  英国元素:又是小镇生活,又是围绕在小酒馆周围的人们。这就是英格兰。

  如果美国人拍:其实这部电影更接近于老美的《虎胆龙威》系列,或者应该把片名改成《虎胆龙威之英格兰风云》。

  12 《24小时狂欢派对》 2002

  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

  酷点解析:如果说性、毒品和摇滚乐改变了世界,那么摇滚唱片出版界大佬的传记片有多酷,那就可以想象了——因为这是摆弄改变世界元素的人的故事。影片从头到尾都处在一种歇斯底里的狂欢的情绪中,性、毒品、摇滚乐轮番轰炸。你可以说这群人没有道德感,但是面对着沦丧的世界,丢弃道德的及时享乐,可能就是最后、最酷的抵抗方式。

  英国元素:Sex Pistols,Joy Division, New Order, Happy Mondays……这么多英国乐队,你不会视而不见吧。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能拍出来这样的影片,但肯定不会有这么拽的气质。

  11 《漫长美好的星期五》 1980

  导演:约翰·麦肯齐

  酷点解析:混黑社会的人从来没有像这部电影里的黑帮这么酷过,虽然有些落魄和魂不守舍。但如果你发现了像是年轻的海伦·米伦那样美妞的时候,做黑帮,哪怕被追得整天东躲西藏也没有那么不堪。

  英国元素:鲍勃·霍斯金斯典型的伦敦腔还不够英国么?

  如果美国人拍:可能就要影片起名为《过一个美好周五》了。

  14 《灵通人士》 2009

  导演:阿尔曼多·伊安努奇

  酷点解析:你这一辈子在私下里碰到过几个油头粉面的政客——台上打打官腔,台下污言秽语的那种人?《灵通人士》给你展示了一堆这样的政客。影片表面上的酷劲在于过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语言暴力”,可实际上它的酷劲却在于颠覆了我们对政客的所有幻想,它不仅撕掉了遮羞布,还做了透视机。

  英国元素:除英国之外,不会有什么国家的人民还会使用这样的“暴力语言”。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写不出这么肮脏的台词。据了解他们最顶天也就是不断地重复f*ck及其各种变形而已。如果真的有这么一部电影,MPAA的NC-17的分级也够制片方喝上一壶了。

  13 《金手指》 1964

  导演:盖伊·汉弥尔顿

  酷点解析:又是一部经典的邦德电影,又是肖恩·康纳利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从容、淡定、潇洒、风流地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给007系列带来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邦女郎。知道邦女郎在中国有多大的影响力么?看看某卫视有档生活类节目甚至就叫“帮女郎”就明白了。

  英国元素:邦德,土生土长、供职于军情六处的英国人。

  如果美国人拍:老美说不定会在影片中安插一个德国黑帮集团叫做“金社会”,其老大就叫“金手指”。

  16 《这就是英格兰》 2006

  导演:西恩·迈德斯

  酷点解析:首先要明确一点,以对青少年负责:做一个种族主义者、做一个街头的混混一点也不酷。但是斯蒂芬·格拉汉姆的光头,那种亦正亦邪的生活方式,还有影片中散发出来的游走在道德边缘的人生选择,够味道,够酷。

  英国元素:光头党、野蛮的青少年、撒切尔夫人,这些是英国真实的历史。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可以拍,但这个标题得改改,否则会显得很蛋疼。

  15 《偷窥狂》 1960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

  酷点解析:在当时,这部电影引发了持久的争议,因为欣赏它的过程并不是那么舒服。它不仅仅是一部恐怖片,更是一部精神分析电影。影片表现了精神变态、虐待儿童、性、暴力、偷窥及欲望等种种元素。

  英国元素:迈克尔·鲍威尔在伦敦附近地区完成了拍摄,这给予了影片一种肮脏的污秽感。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可能会拍成《精神病患者》,但别忘记希区柯克是个英国胖子。而且两部电影出现在同一年,这当然不仅仅只是巧合。

  18 《柳条人》 1973

  导演:罗宾·哈迪

  酷点解析:只要你看过这部电影,那个“天杀”的结尾就被烧录到你的脑海中,再也没法抹销。影片中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那么具有代表性,都是那么Cult,都是那么无法言说。对于这种超出人预计的电影,你只有亲眼一见才能理解它有多酷。

  英国元素:超现实小镇是影片的显著特色,只有英国才有。后来的《天降奇兵》显然从这里偷师了不少。

  如果美国人拍:啊,我们喜闻乐见的尼古拉斯·凯奇又出来拍烂片了(《异教徒》)。

  17 《一九八四》 1984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酷点解析:影片的酷,有一半来自于乔治·奥威尔和他的小说原著,另一半来自编导对小说严肃的改编。在未来的世界,我们可能不会走上奥威尔预言的道路,毕竟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才更为深刻地预言了未来。但是大洋洲,或者说欧洲,或者说全世界由老大哥毫无人性地统治这档子事,还是极其“真实”的。

  英国元素:约翰·赫特是影片中最巨大的英国元素。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肯定把他拍成一部河蟹的献礼片了,毕竟它现在就快成为老大哥了,不是么?

  20 《来自俄罗斯的爱情》 1963

  导演:特伦斯·杨

  酷点解析:邦德,当然是邦德。这么一个英国间谍怎么会不上这份榜单?永远挺括的西服,永远不会乱的头发,永远锃亮的皮鞋,喝的马提尼,开的跑车,“诱奸”的女人,乃至是他杀人的方式、从重重危机中潇洒地全身而退——这都酷毙了。他提供了一种优雅的生活和工作态度,难怪这个油头粉面的花花公子能风靡几十年。

  英国元素:西服、酒精饮料和邦德式的谈吐成为了战后英国间谍界的“三个代表”,周星驰甚至在《国产零零漆》也要恶搞这“三个代表”。顺便说一句,《国产零零漆》的英文名叫做《来自中国的爱情》(From China with Love)。

  如果美国人拍:即使是美国佬来拍,007只会是邦德。可惜的是肖恩·康纳利学不会美国口音。

  19 《复仇威龙》 1971

  导演:迈克·豪杰斯

  酷点解析:如果真的有“甜蜜的复仇”这一说法,那么在这部电影里的复仇就是“甜蜜本身”。迈克尔·凯恩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暴虐、不讲情面而且似乎沉迷在复仇快感中的冷酷角色。这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正是因为“反”的特质,才显得他足够酷。

  英国元素:纽卡斯尔的外景地为影片平添了一层抑郁、阴沉、黑暗的调调。

  如果美国人拍:最佳主演是史泰龙。可是,这个肌肉男一出来,影片就嗜血了,就不再和酷有任何瓜葛。

  22 《布朗森》 2009

  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酷点解析:为了演好布朗森这个角色,主演汤姆·哈迪专门进行了塑性训练,而且还特意跑到监狱里去住了几个月。他的表演、肌肉和变态气质完全成就了这部电影。哈迪也用实际行动表明,克里斯蒂安·贝尔并不是英国唯一一个可以为了角色而自虐的演员。

  英国元素:影片的原型,迈克尔·戈登·皮特森是英国历史上最为臭名卓著的囚犯,他在学富五车、热爱环保的同时,还崇尚暴力。他也许是整个二十世纪的异类。

  如果美国人拍:他们会找来史泰龙,让他演一个满口污言秽语的拳击手。

  21 《四头狮子》 2010

  导演:克里斯多夫·莫利斯

  酷点解析:“造反有理”和“胡搅蛮缠”是这部电影最酷的两个元素,你肯定能从片中得到类似的体验。莫名其妙的恐怖分子,虚头八脑的教义,脑残的恐怖行动,当然,还有不靠谱的警察一起组成了“神魂颠倒”的讽刺和笑料。观众朋友们,电影里的爆炸全是特技,切勿模仿和自制。

  英国元素:只有英国人才能写出来、拍出来、演出来这样不负责任、一酷到底而且讽刺、嘲笑和反思兼具的电影。

  如果美国人拍:迈克尔·摩尔执导,影片中有一个上串下跳的小布什。期待么?

  24 《性感野兽》 2000

  导演:乔纳森·格雷泽

  酷点解析:这是一部名字性感、故事随性、人物感性的电影。雷·温斯顿在片中扮演一个感喟时间易逝的前老贼。英国人一直认为这是一部佳作,甚至把它放在了有史以来最好的英国电影中的第十五名。它的酷,就在于导演的那种干还是不干的“纠结”之中。原来窃贼也有哈姆雷特式的烦恼。

  英国元素:虽然影片大部分在西班牙拍摄,但是从剧组到故事,从人物到情绪,都是英国人特有的。

  如果美国人拍:把故事挪到夏威夷去,在西班牙,除了伍迪·艾伦,其他美国导演会找不着北的。

  23 《控制》 2007

  导演:安东·寇班

  酷点解析:难以相信这是萨姆·赖利第一次在银幕上做主演,这个年轻的英国演员用自己深沉的眼神和无所谓的态度牢牢抓住了伊恩·柯蒂斯的精髓。柯蒂斯和他的Joy Division本身就已经够酷了,况且这还是一部看起来还很酷的黑白片呢?只能说,酷酷得更酷。

  英国元素:还用说么?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后朋克运动中的第一支乐队,对英国乐坛和世界乐坛都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乐队。

  如果美国人拍:他们或许会换个乐队,或者你可以看看鲍勃·迪伦的传统传记片《我不在那儿》。

  26 《豺狼之日》 1973

  导演:弗雷德·金尼曼

  酷点解析:虽然现在不会有人特别注意片中的国际化背景,可是1973年,这部讲述跨国行刺的电影刚出世的时候,还是引起了影坛的震动。英国杀手要爆戴高乐的头的故事足够酷,加之爱德华·福克斯扮演的杀手也足够酷,所以影片才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一批拥趸。甚至到了1997年,还有美国人要翻拍它(《职业狙击手》)。

  英国元素:尽管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是奥利地人,但这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英国电影。

  如果美国人拍:最好的例子应该就是《谍影重重3》吧。

  25 《僵尸肖恩》 2004

  导演:埃德加·赖特

  酷点解析:英国人会把什么东西都拿来开开玩笑,开涮了耶稣之后,僵尸也“难逃魔掌”。在这部佩吉-赖特-弗罗斯特组合(编-导-演)的处女作里,他们自信满满又闲庭信步地把僵尸片恶搞了个底朝天。你可以说它只是“开玩笑”和“恶作剧”,但是你一定要承认,“砸烂一切的胡闹”始终是Cult片的酷劲之一。

  英国元素:下午茶、小酒吧、点唱机,影片让你感觉自己好像住在了英国。尤其是肖恩三人在围殴一个老僵尸的时候,点唱机里出现的是英国本土乐队Queen的《Don’t Stop Me Now》。

  如果美国人拍:影片高潮应该从小酒吧里挪到,比如说,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地方。

  28 《怪兽》 2010

  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

  酷点解析:所有人都喜欢小人物变成大英雄的“意淫故事”,为了投观众所好,《怪兽》里就有这么一个“小人物”。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怪兽入侵,但怪兽却又没有出现几次。看到最后才能发现,这是个爱情故事。这种“怪兽为爱情戏垫背”的酷劲,很多导演学也学不会。

  英国元素:感谢手持式摄影、感谢喧宾不夺主的CGI动画,感谢两位主演真实可信的表演,这部电影几乎成为《科洛佛档案》以来最好的小成本科幻片。而且片中的真实感很有英伦范儿。

  如果美国人拍:无疑是《科洛佛档案》。

  27 《伊普克雷斯档案》 1965

  导演:西德尼·J弗里尔

  酷点解析:在这部电影里,导演用一种实际、真实和无法辩驳的现实主义方式塑造了与007大行径庭的一个间谍形象。而且西德尼·J弗里尔无处不在的怪异构图和独特美学亦为影片增添了不少酷味嚼头。

  英国元素:又是迈克尔·凯恩,你能想象没有凯恩的英国银幕么?反正我是不能。

  如果美国人拍:不管美国人怎么拍,只要没有凯恩,翻拍就是个悲剧。

  30 《葛雷葛莱的女友》 1981

  导演:比尔·弗塞斯

  酷点解析:“就是跳支舞”,葛雷葛莱被桃乐茜的话激励了,好像他对这个女孩已经稳操胜券一般。而那种银幕上所展示出来的忘我的娱乐以及不顾风言风语、不顾他人眼光的生活方式在当时酷到众多青年人加以效仿——即使在今天,它也很酷。

  英国元素:Altered Images乐队的克莱尔·格罗根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她证实了自己是一个颇有可塑性的英国偶像。

  如果美国人拍:如果美国人拍摄了这么一部讲述青少年爱情故事的喜剧片,那么它肯定毫无个性,而且会被淹没在其他毫无个性的青春喜剧片中,被放在DVD的架子上落满灰尘。

  29 《美国狼人在伦敦》 1981

  导演:约翰·兰迪斯

  酷点解析:经久不衰的恐怖片来伦敦“到此一游”。片中最酷的莫过于“星战”化妆师打造的狼人外形了。那种血淋淋的怪异渗人造型为影片赢得尖叫、胃液和唾液的同时,也为雷克·贝克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化妆奖。

  英国元素:既然是到此一游,那么伦敦的景点就都要走一遭。著名的查令十字街和伦敦动物园都出现在了影片中。

  如果美国人拍:同样的事情一定发生在纽约。但是纽约可没有伦敦那么酷、那么有历史,更重要的是纽约没有油腻街道和中世纪的建筑。

  32 《大淘金》 1969

  导演:彼特·克林逊

  酷点解析:Mini Cooper的走红和畅销都要归功于这部电影。这种现象足以证明影片多么酷、多么深入人心了。甚至在上映40年后,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还公开征集片中留下的悬念解答,比如主角们是怎么运走3.2吨黄金的。

  英国元素:稍微有点汽车发展史常识的人都会明白,Mini、Mini Cooper是英国BMC的经典之作,只不过现在的Mini成为了BMW旗下的品牌。其中原委,不说也罢。

  如果美国人拍:可能、应该、大概、也许找来马克·沃尔伯格扮演主角比较合适?《偷天换日》好像就是这样。

  31 《海扁王》 2010

  导演:马修·沃恩

  酷点解析:暴力小萝莉,Geek范儿复仇老爹,枪枪爆头的要命狠劲,对美国“漫画英雄”文化的冷嘲热讽,这一切都是酷点。当然,最酷的还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Hit-Girl科洛·莫瑞兹。

  英国元素: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美国电影,有着闹腾的风格和Geek范儿。但是这部电影的原作漫画来自苏格兰,导演是英国人,而且几个编剧也都来自英国。按照这种拐弯抹角的查询家谱的方式,我总结陈词道:Hit-Girl原产地是英国,你大概不会反对吧?

  如果美国人拍:暴力小正太?难道你是说《蜘蛛侠》?

  34 《皇家赌场》 2006

  导演:马丁·坎贝尔

  酷点解析:从来没有在银幕上见过这么一个能打会跑、深情款款而且还会受伤的邦德。那种“头发永远不乱,西装永远挺括”的传统邦德形象被颠覆得荡然无存。这当然很酷,因为在银幕上这个有特工身手的家伙,开着阿斯顿马丁、喝着马提尼的家伙叫邦德,而不叫兰博。你尽可以叫他“穿着西装的兰博”,但他还是邦德。

  英国元素:虽然有着“美国化”的倾向,但是詹姆斯·邦德,这个外号007的家伙有着纯正的英国血统。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拥有海豹、绿色贝雷帽和三角洲,但就是没有007。他们或许在将来会创作出008、009甚至是911,但是007只有一个。

  33 《末代独裁》 2006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

  酷点解析:这部电影让影迷见识到了詹姆斯·麦卡沃伊的演技,这个从电视界起家的小生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他可以胜任一部电影的主演。而胖乎乎的福里斯特·惠特克也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阿敏将军的残暴与固执。对于男人间这么酷的对手戏,你还能奢求什么?

  英国元素:麦卡沃伊就是苏格兰人,和影片的角色不谋而合。不过,片名《最后一个苏格兰王》中的“苏格兰王”说的当然不是他。

  如果美国人拍:片名中的“苏格兰王”会变成“美利坚王”。

  36 《万世魔星》 1979

  导演:特瑞·琼斯

  酷点解析:这部“大智若愚”的疯狂喜剧片可以很简单地归于“酷片”之中。影片几乎融汇了各种笑料和各种“混账想法”。最酷的是导演敢拿宗教大禁忌开玩笑:一个犹太人被误认为是耶稣,最后被稀里糊涂地钉上了十字架。

  英国元素:尽管影片在耶路撒冷拍摄,但是演员还是操着一口英语方言。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披头士的乔治·哈里森也露了一小脸。

  如果美国人拍:他们敢这么拿宗教开涮么?

  35 《东方的承诺》 2007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酷点解析:从《魔戒》系列中走出来的阿拉贡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被逼到墙角、要与黑暗势力拼死一搏的俄罗斯黑帮。维果·莫特森的外型、表演和角色本身都成了酷的实体化展示。当然,说到这部电影不能不提及浴室的那场戏,它俨然已经成为了影史经典。

  英国元素:影片展示了当代英国的种种文化和亚文化——尤其是关于“捞钱”的“文化”。

  如果美国人拍:应该说这部电影是对美国电影的效尤之作,它应该是英国版的《教父》。

  38 《年少轻狂》 2006

  导演:Menhaj Huda

  酷点解析:编剧诺尔·克拉克用这部英国版“残酷青春物语”把新世纪里整个英伦电影的现实主义水准提高了一个层次。正是因为极为写实、过于裸露和暴力,影片到现在为止还没能在大银幕上公映。可能影片本身并不算酷,但是编导这种“和现实死磕”的不妥协姿态才是摇滚青年们最推崇的最酷的生活方式。

  英国元素:这就是现实的英国,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

  如果美国人拍:片中的青年人可能会更加关注拉拉队长、性感明星和大学生联谊会。

  37 《阿尔菲》 1966

  导演:刘易斯·吉尔伯特

  酷点解析:在摇摆开放的1960年代,时尚风潮一个接一个袭来,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接一个涌现。美女、帅哥、登徒子,不一而足。彼时的银幕上,只有那种花痴美女和只会耍帅、卖笑的“当代唐璜”没有结果的厮混才能深刻地讽刺这个奇怪、浪荡而且还时髦的时代。《阿尔菲》就是个中翘楚。

  英国元素:伦敦东区的登徒子、那些夸张但是合情合理的笑料以及英国当时的流行时尚。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还真的翻拍了这部电影,当然扮演主角的还是英国本土演员——裘德·洛。

  40 《女巫》 1990

  导演:尼古拉斯·罗格

  酷点解析:这也许是一部无公害的“低幼恐怖片”,但是尼古拉斯·罗格还是保留了罗尔德·达尔故事中的古怪情节和可怕暴力。最酷的东西?那肯定是安杰丽卡·休斯顿半夜变身成女巫的镜头。如果是撒旦本人看到这个大脸女人的诡异模样,估计也要吓出一身冷汗。

  英国元素:小旅馆外呼呼的风,多雾多云又多雨的海滩,这些都是英伦风。其实英国真就这么“像雾像雨又像风”?

  如果美国人拍:小孩说一口美式英语?还是把它拍成动画?

  39 《人类之子》 2006

  导演:阿方索·卡隆

  酷点解析:阿方索·卡隆的才华并不在于他讲了什么故事,而在于他在电影中展示的野心和变幻莫测的个人风格。在这部“闷骚”的《人类之子》中,他又一次使用了极为风格化和写实化的镜头语汇塑造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社会。暴虐的的克里夫·欧文和影片的“战地化镜头”相映成趣。

  英国元素:作为英国活化石的迈克尔·凯恩出现在了电影中,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代表英国的呢?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肯定会在布景上大费周章,把影片的维度搞得更大。然后欧文扮演的反英雄角色会更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

  42 《惊变28天》 2002

  导演:丹尼·鲍尔

  酷点解析:又是丹尼·鲍尔,不过这次他带来的是一部有着“后启示录风格”的伪僵尸惊悚片。影片一如既往地有着鲍尔式的快节奏镜头移动方式和密如鼓点般的镜头剪辑。他塑造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死城。可能是过于写实,很多人宁愿把这部电影当成恐怖片来看。

  英国元素:如果伦敦真的只有那么几个活人的话,那么上街购物就会成为一项令人愉悦的休闲方式。而现在,逛街简直就是运动会。

  如果美国人拍:最可能的结果就是美国人把《我不能死》、《我是传奇》和《活死人的黎明》揉在一起,折腾出一部四不像的电影。

  41 《两杆大烟枪》 1998

  导演:盖·里奇

  酷点解析:盖·里奇重新定义黑帮片并且树立拍摄典范的影片——不过,这还不够酷。更酷的是影片里几个混蛋的无动于衷的“面瘫脸”和伦敦腔的黑话——这才是显而易见、从“面子”里透出来的“酷”。

  英国元素:小酒吧、傻大个、来福枪,这些都是英国的土特产。

  如果美国人拍:找来伍迪·哈里森,给他化化妆,让他演一个黑帮混混,他应该能演得很好——就像在《天生杀人狂》里做的那样。

  44 《闪灵战士》 2002

  导演:尼尔·马歇尔

  酷点解析:这部怪咖级的Cult片实在是够让观众喝一壶的。当然,说到Cult的酷劲,那就是怪物有多怪和主角有多猛了。《闪灵战士》做的不错,狼人够丑,西恩·帕特维的主角出手也够狠。更重要的是,血淋淋的傻大粗的场面看得够爽。

  英国元素:那群士兵在面对危险时候的反应是典型的英伦式,尤其是躲在小仓库里决一死战的情节,只有英国佬会这么玩。

  如果美国人拍:把《破胆惊魂夜》系列稍加改编,搞几个特种兵进去,再把狼人的战斗力升个级,这就万事俱备了。

  43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004

  导演:阿方索·卡隆

  酷点解析:这可能是最好的一部《哈利·波特》,有希望把它拖下马的可能只有《死亡圣器(下)》了。从独立电影起家的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给电影带来了黑色与成人的特质,但同时又没有放弃温情和动人的情感——小魔法师的“成长的烦恼”令人感同身受。从这一集开始,《哈利·波特》开始走向成人化,它再也不是“儿童片”了。

  英国元素:没听到赫敏在影片里抱怨么,英国的学校实在是“太无聊了”。请问,你那边的学校有这么英式么?

  如果美国人拍:把《灵异第六感》里的海利·乔·奥斯蒙拉来做主演,再加上几个和拉拉队长一样性感的巫婆和他发展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听起来不错。

  46 《偷拐抢骗》 2000

  导演:盖·里奇

  酷点解析:一堆人、一颗钻石、几场“为利而动”的阴谋组成了一部看上去乱糟糟但是足够给劲的“后现代黑帮片”。还有那个带着怪眼镜、叫做“顶尖板砖”(Brick Top)的拳击场老板,他可是最影史上最有“事业心”的酷黑帮了。

  英国元素:一副残暴相的维尼·琼斯是这部影片中的英国名片。在球场上他是劣迹斑斑的足球流氓,片中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凶悍的打手。

  如果美国人拍:他们会把故事放在沃尔玛里,然后让几个新泽西的小混混为了擦鞋摊的生意而大打出手,影片的名字就叫做《骗抢拐偷》。

  45 《仁心与冠冕》 1949

  导演:罗伯特·哈默

  酷点解析:如果把酷定义为“犀利”、“黑色幽默”和“悲剧”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是“酷”的代名词,它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愈陷愈深的魔力。亚利克·基尼斯老爷爷扮演了令人咋舌的八个角色,这比艾迪·墨菲在《肥佬教授》中的分饰多角要早了近50年。

  英国元素:影片中的黑色幽默以及主角哈姆雷特式的选择,除了英国有,还有什么国家“胆敢”有呢?

  如果美国人拍:为了避免让美国人不高兴,影片登陆美国的时候剪掉了6分钟。这样也好,片长正好凑到了100分钟——说不定当年搞发行的人就是一个“整数控”。

  48 《夹心蛋糕》 2004

  导演:马修·沃恩

  酷点解析:这部电影看上去可能有点缺心眼,但那句“我恨枪,虽然这支很漂亮”的台词还是给影片定下了一个“混不吝”的基调。前邦德时代的克雷格展示了“优雅暴徒”的一面,再加上迈克尔·刚本千刀万剐的狠劲,这种伦敦腔简直酷毙了。

  英国元素:其实邦德和刚本都不是最酷的家伙,只有伦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酷源地”。

  如果美国人拍:老美的脑子肯定短路,然后按照《夹心蛋糕》的字面含义拍一部烘焙业电影。

  47 《相见恨晚》 1945

  导演:大卫·里恩

  酷点解析:这可能不是那种第一眼的酷片,但是当你意识到大卫·里恩在1945年就知道如何在电影中不涉及道德评判地表现婚外情的时候,《相见恨晚》就“酷得不能再酷”了。他还使用了高度风格化的镜头语言把这个算不上道德,也算不上不道德的爱情故事讲述得偏僻入里。

  英国元素:劳拉在影片中的家庭生活——购物、下午茶——这是正宗的英国生活。

  如果美国人拍:美国人就是要把事情搞复杂,好端端的婚外情非要和同性恋和种族主义搅在一起,当然你知道我说的是《远离天堂》。

  50 《三十九级台阶》 1935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酷点解析:虽然有人会对希区柯克的“电影大师”头衔不以为然,但是希区柯克却屡屡以自己的影片证明了自己并不是有名无实的草包。在这部《三十九级台阶》中,希区柯克找对了演员,使用了惊世骇俗的运镜手法营造了一种毛骨悚然的氛围。火车上尖叫的那场戏,天衣无缝得简直像是他“盲打误撞”拍摄出来的一样。

  英国元素:那些无比睿智和牛叉的台词至今还会让你发笑或者颤抖。

  如果美国人拍:FBI半路杀到后,影片就变成了FBI对阵外国间谍组织的混战戏。

  49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2008

  导演:丹尼·鲍尔

  酷点解析:正是由于A·R·拉曼的嗓子和他疯狂的音乐,才让丹尼·鲍尔片中那种“打了鸡血”一样的追逐镜头“如癫似狂”;正是视觉和听觉相得益彰的狂轰乱战,才使得这部电影的语汇异常丰富并且酷味十足。

  英国元素:虽然影片大部分是在孟买拍摄,可丹尼·鲍尔明白无误地展示出了正确的“英国特色”,诸如幽默、戏剧性以及节奏感都是地地道道的英国货。

  如果美国人拍:财大气粗的美国佬肯定会把“百万富翁”写成“亿万富翁”。



关于本站
丢秀网是一个专业有趣的经验知识百科网站,提供实用的生活指南,内容包括购物娱乐,旅游美食,宠物花卉,家居装修,游戏软件,数码科技,汽车房产,母婴教育,结婚情感,服饰鞋包,美容美发,健康养生,减肥瘦身等行业知识内容。
手机阅读
最新文章